ASWECAN (http://www.aswecan.net/index.php)
- 十字街头 (http://www.aswecan.net/forumdisplay.php?forumid=1)
-- 马加爵案件中所体现的哲学理论 (http://www.aswecan.net/showthread.php?threadid=52604)


由 小村村 于 2004-06-29 06:44 PM 发表:

马加爵案件中所体现的哲学理论

xunxun帮我写的马哲作业,呵呵,太nb了
果然是我这个学理的参悟不透的
马克思就是nb
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终于以主犯的就地正法而告一段落了,然而对于这一事件的分析才刚刚开始,正如南方都市报一篇报道题目所指出的:马加爵落网不是最后答案。马案中所反映出的学校以及社会的各种问题才是人们更应该加以研究和反思的,而本文仅对其案中体现的部分哲学理论进行分析和探讨,视为一名大学生对当今社会之独立的思考。
首先让我们对这一著名的案件进行一下简单的回顾:2月23日下午1时20分,昆明市公安局接报云南某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发现一具男性遗体。经公安机关现场勘查,在该宿舍柜子内共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遗体
 经警方认定,云南大学在校学生马加爵有重大作案嫌疑。公安部3月1日发布A级通缉令,通缉在逃嫌疑人,马加爵3月15日晚上7时30分左右在海南省三亚市落网,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4月24日下午一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6月17日上午9:00,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告了云南省高级法院对马加爵的死刑复核裁定。经复核,云南省高级法院裁定核准昆明中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刑事判决。马加爵遂被执行死刑。
在昆明市中院的判决书上,马加爵杀人的动机仅被概括为四个字:琐事积怨。然而从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之中体现的整个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却绝非如此简单,马加爵由一个性格孤僻的穷困学生最终成为连杀死人的杀人凶手,其杀人动机是逐渐形成的,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压抑的心理则是贯穿始终的大背景。由于性格孤僻,马在学校的人缘一直不好,而心理的压抑和不快也无法向人倾吐,继而愈积愈多,最终酿成了惨剧的发生。这一结果是其整整四年不满心理的爆发,其形成的过程漫长而复杂,绝非一蹴而就,而判决书上的简单概括无足以体现这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促成马加爵杀人这一结果的原因更为复杂,其中体现了偶然性与必然性在同一事件中的整合统一。据马加爵交待他杀害四名同学的直接原因是玩牌被人诬为作弊而恼羞成怒,但这仅仅是此事件的一个导火索,是偶然的原因。而马加爵性格孤僻,家庭出身不好,有暴力倾向,素来与人不睦,同学因此对其冷淡,却反而更加加深了马加爵的孤僻心理。这是隐藏在导火索背后的一连串促因,可以看出,马加爵本身的性格是这一事件发生的必然原因,它与环境因素相结合,最终导致了犯罪行为的发生。偶然性因素与必然性因素在此的地位不相上下,同等重要,又互为依存,相互作用,正是辩证统一哲学思想的体现。
马加爵一案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无疑十分巨大,而我们用事物的两面性理论对此进行分析才可得出更全面客观的结论。
生命是宝贵的,而失去生命则是这世间最残忍的事,更何况是四条血淋淋的人命。失去亲人的痛苦是再多的金钱也无法弥补的,马加爵一案给四个被害者家庭所带来的将是永远的伤口。学校方面,作为如此血腥残忍的事情发生的第一现场,马案在同学们心中的阴影也将长期挥之不去,裂痕一旦造成,便很难修复。这是消极的一面。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事件所带有的积极意义,马加爵一案引起了全社会的反思,进而暴露了学校和社会中的诸多问题。首先,被害人的尸体在案发后一周才被发现,并且已经腐烂,为什么那么久都没有发现异常?学校在发现开学时四名学生没有来登记注册的事实是否知晓?案发寝室在开学后一直大门紧锁,难道周围的人都没有发现?在宿舍这样一个由组织有管理的人群密集之处却在案发后如此之久尸体才得以发现,致使罪犯有充分的时间逃匿,为逮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学校的管理系统应付很大的责任。其次,马加爵作为一名不愿意主动与同学接触的孤僻份子,难道说老师完全不知晓?大学生这样的年龄是心理成熟的最后阶段,是为将来踏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准备和基础的关键时期,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是否足够?对于马加爵这样的学生,身边的团组织应该适当的给予关心和帮助,这也是团组织的职责之一,但是整整四年了,那些平日里表现良好的团委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们是否真正关心过身边同学的烦恼和压力?试问,团委在解决身边同学的实际困难方面到底发挥了多少作用?团组织的形式化和边缘化问题并不只是大环境所造成的,自身的脱离群众是关键所在。还有就是法院判决中对于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分析之忽视,对于马加爵这样的特大型杀人案件,认真而仔细的分析其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并加以构筑犯罪心理模型是非常重要的,且对今后预防和侦破犯罪也有很实际的意义,法院对此方面的忽视体现了中国司法观念的相对落后。以上种种加之诸如“举报者姓名该不该被公之于众”这样的问题,在马加爵案件发生后,都很快暴露在人们的视野里,马加爵一案在此起了某种推动作用,这不能不说是本案的积极之处。
关于犯罪的积极意义,马克思有过详细地论述,马克思在肯定犯罪是“蔑视社会秩序最明显最极端的表现形式”的同时,也指出犯罪能够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他说:“罪犯生产罪行。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一下最后这个生产部门(指犯罪)同整个社会的关系,那就可以摆脱许多偏见……犯罪使侵夺财产的手段不断翻新,从而也使保护财产的手段日益更新,这就象罢工推动机器的发明一样,促进了生产。……罪犯不仅生产罪行,而且生产刑法,因而还生产讲授刑法的教授,以及这个教授用来把自己的讲课作为商品搬到一般商品市场上去的必不可少的讲授提纲……再次,罪犯生产全体警察和全部刑事司法、侦探、法官、侩子手、陪审官等等……罪犯生产印象,有时是道德上有教益的印象,有时是悲惨的印象,看情况而定;而且在唤起公众的道德感和审美感这个意义上也提供一种服务……罪犯打破了资产阶级生活的单调和日常的太平情况,这样他就防止了资产阶级生活的停滞,造成了令人不安的紧张和动荡,而没有这些东西连竞争的刺激都会减弱。因此,他就推动了生产力。”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一)册第415-416页。)
以马哲理论分析马加爵一案,可以帮助我们透过表象得到更理性的结论。我想这也是此文章写作的

__________________
蓝色的头像,清澈的可以倒映出忧伤


由 Kehl 于 2004-06-29 08:05 PM 发表:

qiang wen

__________________
Gwyneth Paltrow


由 cing 于 2004-06-29 08:38 PM 发表:

“马加爵由一个性格孤僻的穷困学生最终成为连杀死人的杀人凶手,其杀人动机是逐渐形成的,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压抑的心理则是贯穿始终的大背景”

“促成马加爵杀人这一结果的原因更为复杂,其中体现了偶然性与必然性在同一事件中的整合统一。”

还有最后一段应用

真的是。。。。。。。。。哎。。。。。。。。。。


由 Jae 于 2004-06-29 08:42 PM 发表:

看来迅迅在北大没白混~
小村,他读啥系的?
哲学系似乎不读马哲的说。。。

__________________
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


由 Dolores 于 2004-06-30 01:58 AM 发表:

额。。。额。。。我正好搜到一篇则果文章,看的无语了。。。


烛光石烟·命若琴弦——试以马哲之炉炼达明一派《石头记》MV

生年十九,未可建成七宝楼台,但觉自来种种琐碎事、可爱事、小故事,却拆碎下来,不成片段。若择其一以马哲析之,则好有一比:纸屑丢进涡轮机,怕不要打成纸浆!十平方米的小小院落,无以供养靖国神社的石头灯笼,因而被它临照就要恐惶。在个人多思的诗夜觅寻光明之本,星是责任萤是义务,无须灯来映现一条哲路。而于人世人事,亦是未谙,不敢妄言江山社稷——便把“莫谈国事”四字写来挂了中堂。哲学既然可以指导一切具体科学,文艺当然也掬于这只巨掌之中。于是我权且扮演一回Swift的格列佛,缩小已身之后找一个玲珑角度:看这五根手指如何合拢来,攥石(本来说的是石头记啊)如酪地挤出源头的清流——不是天街飘零如鳄鱼泪的几点小雨;亦非酪落,姥姥捞酪的手忙脚乱。理论是一柄风梳,由它调教的本事之发,要柔顺得从容、心甘情愿。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我文所言,仍是人事而已。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理论品质,与现时代的牵连千丝万缕。它如同会随孩童长大的神奇衣裳,百年之身依然分得温暖。所以用它的观点来看现代的MV,并不会如同用微波炉烹调叫化鸡般不调和。从魏晋士大夫的旋涡五石散到如今rave party上安非他明,一般般的是迷幻药剂,命旨不变。虽则马哲不承认终极结论与永恒真理,它自身的本命,不,本质特性,即其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与革命性稳定不会分解,推动了它不断开拓创新,展示强大生命力 。有如波斯明教和中土明教,教义无二。否则从德意志古老的黑森林漂洋过海而翩然来贺少年中国的赫赫木材,怎可共井冈翠竹一并建设社会主义大厦?

较之钱默存先生以南宋理学家语入情诗,这种解释就充其量是小动作。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世界轻盈旋转如风车才叫好看。

白石磷磷,石之畔还是石;烟雾袅袅,烟之外还是烟。《聊斋》中石清虚一节也不过如此吧。石间陡然凸现一把白色电吉他,弦上达纤长的手指拨弄出前奏的清音,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要从物质到思想、感觉的。所以这是值得置疑的一点。

然后明缓缓走上,和达一样,一袭白衣。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然而除了联系还有区别,于是明长发飘扬,达却是利落短发。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如果只见事物之间的区别而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孤立地看世界。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如果这样,就没有当年的达明一派了。如果只见联系而不见区别,就会抹杀事物之间质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是不分彼此的混沌状态,这是相对主义的观点。如果这样,达和明就变成了可以互相看着对方的脸刮胡子的双胞胎,完全可以改称达达一派或明明一派。两种错误观点都会瓦解达明一派,由此可见,不同事物的存在,区别和联系都不少得。唯物辩证法取得了对形而上学与相对主义的无上胜利。正是由于达的沉默寡言对比明的活泼灵动,两人才有作唱不同的分工。对音乐的执着与创新、卓尔不群的理念,则是联结他们的交点。联系啊!区别啊!好奥妙的说法。

一扇似乎是门的东西,上面戳穿无数的孔洞,万丈光芒自外而内地透入。自上而下,明走向一个古典式的厅堂。他神情茫然,带几分求索的好奇。配合他穿的一身睡衣式的白衣白裤,简直像梦游一般。打住,好象要滑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那面去,而西方现代哲学总是不那么牢靠的。好,我们一定要调弦正柱回归伟大的马哲。我们首先要肯定的,是小明同学的可贵实践精神。因为那个厅堂对他而言是一个陌生的未知空间:为了开拓认识的来源,获取认识的发展动力,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实现认识的最终目的,他义无返顾地走了进去。这,不是本原的好奇单纯能概括得的了的啊。

中国红的框架,搭叠如脚手架,可没人在忙碌。悬疑并且诡谲的情境。它们何以如此构建?!这里以明的视角放眼一望,千百支红烛在那些纵横的阑干上浮现似地同时燃亮。一行行、一列列。他行于其间,垂首凝视跳动的火焰:探寻自己的本命,还是辨认前生的红颜?(原谅我吧,唯心不是有意的)欲望与生命以最安稳的,然而也是最残忍的方式消耗着。蜡烛两头烧,马克思主义者从中汲取的,绝非宿命的悲剧情调加上自我折磨。而是更清晰地明确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更是本质意义上的物质运动。旧的消灭,新的创生,不可违拗,不可逆转。流泪感伤的眼睛要升华为洞悉烛照(注意喽)这一切的火眼金睛。千间厢房千烛燃,门外孤月照无眠。墙上走来一女子,脸在虚无飘渺间。这样虚无主义的幻境是不能从马哲的镜象中冲洗出来的。

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在这个不凡的夜,烛影摇红的厅堂,时空的配备齐全完美。物理中的理想模型,也不外乎此。时间只能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空间只能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于是暗夜漫长,厅堂宽广。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亦在自然科学的阵营中赫然举起一面支持唯物辨证时空观的旗。

达吹笛而至,平心静气,在明的后面站定。他自顾自的曲调,明的心思他早就通晓,只是不想说教。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但旁人不应当多嘴。认识主体与实践主体的统一才能促进正确的认识与有益的实践两种活动并行不悖。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里引用的吹笛人以有魔力的笛声诱鼠群紧随其后,然后不知所踪,更是子不语的范畴。误导,影响悟道。达不犯此种错误。

兜兜转转,仍见石与烟。回来的明坐到大石之上:花色香皆看化。我们真要祝贺他,也庆幸我们,通过今天剪辑的观摩分析,攀登上了理论的新高峰。青埂峰上那一段木石前盟,也差可告慰了。

烛光石烟,命若琴弦。很不马哲的八个字,作为收束。歪曲的反映,到底是唯物的。


由 小村村 于 2004-06-30 09:38 AM 发表:

虽然看不懂
但是觉得满n的

to jae
迅迅法律系,呵呵

__________________
蓝色的头像,清澈的可以倒映出忧伤


由 回来的阳光 于 2004-07-04 11:26 AM 发表:

他呀……
好像以前都没怎么看他的东西
我想应该和北大没什么关系
他本身看书就杂

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教她太多事
不要说她太多不是
不要让她变得聪明而失去灵魂


由 Jae 于 2004-07-04 01:53 PM 发表:

偶在讲客套话呀~
讯讯这篇糨糊无敌的说。。。

__________________
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


所有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现在时间 04:29 AM

Copyright 1999-2002, ASWECAN, All rights reserved.
ASWECAN 版权所有 请尊重知识产权 如欲转载请来信([email protected])